城市文化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,是城市的軟實力。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逐漸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核心競爭力。馬邊彝族自治縣作為少數民族偏遠地區,在十二五期間,城市建設獲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成就,但是也要認識到重商業開發輕文化建設、漠視地方歷史文化、城市建設彰顯民族特色不夠、優秀民族文化得不到傳承與創新等問題還很突出。彰顯民族特色的城市建設,關係到馬邊未來的發展質量和軟實力構建,是十三五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。
一、馬邊城市建設的現狀
近年來,馬邊緊緊圍繞建設“生態安全保障區、生態城市和山水彝鄉”目標,堅持按照“高起點規劃、多渠道籌資、高標準建設、精細化管理”的城市建設指導原則,着力打造民族、生態與現代相結合的山水園林式精品縣城。十二五期間,馬邊縣委縣政府投入資金13億元,全方位推進城市建設,取得了矚目的成績。
(一)高起點規劃,突出城市特色。
堅持規劃先行,做到科學性、前瞻性和權威性,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。一是完成對《馬邊彝族自治縣總體規劃(2011-2030)》修編工作,縣城規劃區範圍由9.3平方公里增至18平方公里。2015年2月《總規》修編成果通過省政府審批實施,為城市發展提供科學指導依據。《總規》修編按照省、市推進新型工業化、新型城鎮化最新要求,體現生態、民族、和諧的馬邊特色城市理念。二是編制《馬邊彝族自治縣控制性詳細規劃》。按照科學劃分地塊,嚴格規範指標的原則,完成對6.7平方公里建設範圍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;按照凸顯民族特色,融合傳統和現代文化,完成城市設計和縣城文化風貌提升總體設計。三是編制專項規劃。完成對西街特色商業街區、農科所片區、紅旗新區修建性詳規,努力打造“家在花園中,城在森林裏,水在城中繞”的園林式縣城格局;完成綠地系統規劃編制,構建大綠化體系,使園林綠化向多元化發展,形成“一河七溪,一城十景”的景觀系統,在景觀節點中融入彝族特色;完成對縣域二點三線即:蘇壩古場鎮節點、沐馬縣界景觀節點;雷打石—紅牌坊大橋沿線、天宮廟—蘇壩場鎮沿線、聯合村—老河壩沿線進行風貌塑造規劃,風貌塑造規劃將融合馬邊彝漢文化、本土風情和地域特色。四是完成《縣域新村建設總體規劃》和20個鄉鎮規劃,逐步做到城鄉規劃全覆蓋,科學指導城鄉一體化發展。
(二)全方位統籌,推進城市建設
按照“開發建設新區,引導改造舊城”的思路,穩步推進城市建設,煥發城市活力。大力推進舊城棚户區改造,目前建成世紀家園4、5號樓、鄢家巷安置房,紅旗返遷房主體施工已完成,釀造廠片區棚户區改造年初已動工;完善住房保障體系,建成西城廉租房和鄢家溝公租房,鄉鎮教師週轉房和公租房也穩步推進;新城建設已初具規模,向東已形成時代東光、濱河帝景、東光花苑等商業、住宅、休閒、娛樂為一體的商住小區,向西建成新門診、住院大樓、福利院中心和保障性住房小區等醫療保障中心,向南推進光明新區建設,建成通訊、服務、辦公、學校為一體的服務性小區。城市空間不斷拓展,教育、醫療、通訊、交通等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。
(三)高品質打造,完善城市功能
以功能性、景觀性、文化性和民族性相統一為原則,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,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。實施河堤綠化工程,建成紅旗和光明濱河景觀工程,大力推進北門入城通道項目,獨具民族特色的邊河沿岸綠色景觀走廊已初具雛形;完善生態休閒空間,建成炮台山慢行系統和馬邊彝鄉文化人行景觀廊橋,完成法治廣場、彝漢結盟廣場建設,富有彝族風情的城市休閒空間不斷拓寬;推進城市供水保障和污水處理系統建設,建成二水廠和縣城污水處理廠,以創衞為契機,大力實施水源地保護工程,城區污水支管工程,確保城市用水安全。
二、馬邊城市建設在民族特色方面的不足
馬邊的城市建設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,也存在着不足,主要表現在民族特色不明顯,缺乏民族文化與城市建設的深度融合。
(一)彝族特色不明顯
馬邊地處小涼山地區,是一個以彝漢為主體、多民族聚居的城市,居住着彝、漢、苗等20多個民族,彝族是世代居住在此的土著民族,總人口102365人,佔馬邊總人口47.51%。作為多民族共居的邊城,馬邊文化底藴豐厚,作為彝族自治縣,馬邊應該是彝族文化的聚集區和展示地,馬邊的城市建設和景觀設計、文化開發也要重點考慮彝族元素的運用。彝族紅黃黑三色、彝文、彝族神話、傳説雕像等彝族元素,被運用在市政基礎設施、景觀帶中,很好地體現了彝族文化,但是由於這些典型民族元素、象徵符號在城市標誌性建築物、城市主幹道上運用還不夠多,沒有形成整體規劃、彙集體現,民族特色表現零碎化,缺乏流暢性。此外,民族特色在城市建設中手法表現單一,錯誤的將彝族三色理解為彝族文化的全部,以為在建築物上運用三色就是體現彝族文化,沒能將彝族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軟、硬建設中。
(二)歷史文化底藴體現不足
馬邊在秦以前屬於蜀國,一直是川西南彝族聚居地,有鮮明的小涼山彝族文化特色,有許多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、文化古蹟與名人典故,歷史文化沉澱深厚。馬邊城市建設缺乏歷史文化底藴,首先是先民創造的輝煌文化體現不足,漫長的歷史長河中,馬邊先民創造了輝煌的歷史,如畢摩文化、祭祀文化、生產勞動文化等,有民間傳説、天文曆法、圖騰信仰等,這些元素應該成為馬邊城市文化符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融合在城市建設中,體現獨特的民族文化環境。其次,文物保護力度不夠大,沒有著名歷史事件、歷史名人紀念館,歷史文化景觀數量不多,現存古蹟保護困難,這些都使得馬邊城市人文歷史氛圍不濃厚。
(三)專業技術人才稀缺
馬邊地處小涼山腹部,交通閉塞,醫療教育水平落後,難以留住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幹事創業,馬邊城建部門長期以來缺乏懂彝族文化的專業技術人才,在城市建設中缺乏民族特色這方面的聲音,導致城市建設與外面縣城一樣千篇一律,城市形象雷同,沒有充分體現馬邊地方文化特性,地方文化名片打造不夠。
三、馬邊城市建設彰顯民族特色的對策
馬邊的城市建設,應該是園林城市與彝族文化結合,現代文化貫穿在內,在城市建築與景觀設計中體現馬邊幾千年歷史與文化內涵。
(一)深入挖掘歷史文化,建設獨具民族風俗的現代小鎮
深入挖掘各民族歷史文化符號,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風情小鎮,目前馬邊有煙峯彝族風情小鎮、民主瑪瑙苗寨,很好的體現了民族特色。結合十三五脱貧攻堅,全力打造標誌性民族特色小鎮,在提升文化品位上下功夫,做足、做好彝族特色這篇文章,着力打造馬邊文化名片,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規劃,逐步形成特色鮮明、內涵豐富、功能完備的文化基礎設施體系。
(二)積極提煉地域文化,設置獨具民族風格的城市標識
城市標識系統是指在城市中能明確表示內容、位置、方向、原則等功能的,以文字、圖形、符號的形式構成的視覺圖像系統的設置。包括城市標誌、城市雕像、道路指示牌、街道地面、花壇等多種公共設施的造型、色彩、建築物外立面裝飾設計等內容,它是城市文化與內涵的載體,是體現城市文化與地獄特色最直接的方式。特色、是一座城市個性的顯現,特色、是城市的靈魂,有力靈魂的城市才能有魅力。馬邊城市建設,應更加積極主動深入挖掘地域風貌與人文特色,以彝族文化為中心,從多姿多彩的城市文化中提煉富有地域特色的色彩、圖案、造型元素,打造既體現“彝族邊城”形象,又體現時尚、現代、開放氣質的馬邊城市標識系統,廣泛應用在標誌性建築物及公園、廣場、各類城市小景觀、街道地磚、花壇、公交車站、交通指示牌等公共設施上,突出地域性、民族性,讓來訪者留下深刻印象。
(三)大力引進專業人才,推進獨具民族風情的城市建設
深入實施人力資源密集型戰略,進一步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,大力引進城建類人才,尤其是懂彝族文化的專業技術人才。優化人才落地環境,給予住房、教育等政策優惠,築巢引鳳,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建設民族特色不夠的問題。在十三五城市建設期間,發揮專業技術人才優勢,深入挖掘馬邊優秀民族文化特色,推進獨具民族風情的山水彝鄉建設。